首页

搜索 繁体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511(2 / 3)

人飞船和重型火箭的模型。

然而,在华夏实打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面前,这些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显得是如此苍白且遥远。

国际舆论对此反应寥寥,关注度远不及-1。

而就在这股席卷全球的舆论狂潮尚未平息之际,两天后,华夏中央电视台一档名为《深空之眼》的特别直播节目,将全世界的热情推向了顶峰——

节目将全程直播-1空间核反应堆在轨启动的全过程!

……

京城,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巨大的主屏幕上,清晰地分割显示着-1的轨道参数、各子系统状态、以及最重要的反应堆核心监控数据。

常浩南坐在总指挥席上,目光扫视着不断刷新的数据流。

堆芯启动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航天行为,因此最终决定由他这个项目发起者和理论工具的提供者负责现场指挥。

当然,具体操作层面还是由胡守智带领团队负责完成。

“报告!”胡守智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寂静,“-1空间反应堆、风云四号b星、以及实践十六号数据交叉确认:已连续三次监测到能量大于10 v的太阳活动事件,5分钟平均积分通量已超过设定阈值,宇宙射线中子源强度达到启动要求!”

常浩南等的就是这个时间窗口。

在确认无误之后,他立即下令:

“-1,反应堆转鼓组,外旋开启!角度步进5度。”

“明白!转鼓组外旋启动,步进5度!”操作员迅速复诵并执行指令。

大约一秒钟后,命令通过强大的中继通信网,传递至二十多万公里外的-1。

又是一秒钟过去,控制中心主屏幕上,表示“转鼓组状态”的指示条开始移动。

紧接着,“次级中子强度”一栏的数值出现了第一次波动。

虽然堆芯热功率的读数依然顽固地停留在“0 kw”附近,但细心观察曲线图,已经能捕捉到极其细微、却真实存在的起伏变化。

同时,热管工质的入口温度也开始持续上升。

电视机前无数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厅里只有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和操作员清晰的口令、报告声。

几分钟后,胡守智再次高声报告:“堆芯中子通量持续上升,进入缓发超临界状态!堆芯功率曲线稳定上升!”

此刻,功率读数已经跳到了0012 kw,并且增长趋势明显。

“调整碳化铪反射体角度,向堆芯引入负反应性,抑制功率过快增长。”常浩南的指令如连珠炮般发出,“打开一号、二号法拉第通道主阀门,等离子体发电机系统预启动!”

“明白!反射体调整!法拉第通道阀门开启!”

随着反射体对中子的吸收作用增强,堆芯功率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但仍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冷却工质的温度上升速度也同步加快。

又过了度秒如年的一段时间后。

“报告!一回路冷却工质循环泵启动成功!温度梯度建立!辐射散热片表面温度上升,冷却通道工作正常!”

常浩南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刚才之所以要抑制堆芯功率上升,就是为了等待冷却系统和发电系统就位。

他深吸一口气:“转鼓组外旋至最大角度!反射体完全关闭!解除功率抑制,反应堆进入自然功率增长状态!”

指令下达的瞬间,监控屏幕上“次级中子强度”的数值如同挣脱了缰绳的野马,陡然加速飙升!

堆芯热功率的读数也开始了令人心跳加速的跳跃式增长:

1 kw……

10 kw……

50 kw……

100 kw……

……

这一刻,通过央视直播的信号,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无数双眼睛,都紧紧盯着那个由led灯珠所组成的、不断跳动的红色数字。

无论是控制大厅的工程师,电视机前的普通民众,还是大洋彼岸紧盯着屏幕的各国政要和科学家,都感受到了一种见证历史的窒息感。

功率曲线最终在250 kw附近趋于稳定,并在这个数值上下小幅波动。

“堆芯热功率稳定在250 kw!达到首次启动预定目标!”胡守智强压着内心的喜悦,但嗓音仍然有些变形。

这并非-1的设计额定功率,但对于首次在轨启动验证和满足“信标”基地初期基本能源需求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式的成功!

很多电视转播的观众们已经忍不住开始庆祝,开始奔走相告。

欢呼声响彻在住宅、广场、学校、军营……

一如55年前,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时那样。

但对于指挥中心里面的技术人员们来说,却还剩下最后一个步骤。

常浩南的目光扫过所有关键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